一年之計在于春,春季養生重點在這里
2021-12-23 14:51瀏覽數:1024
一年之計在于春,一年養陽自春始。春暖花開,我們來看看春季如何更好的養生吧!
春捂秋凍,一年無病
春季氣溫變化最無常,這個時段,經常是剛脫掉秋褲,發現降溫了;重新穿上冬衣,氣溫又回暖了。
老話有“春捂秋凍,一年無病”的說法,但“捂”的位置很有講究,絕不是“不減衣服”這么簡單。
早春時節,手腕、腰眼、小腿和肚臍這四個部位最需要好好捂捂。
護手腕
手腕:守住全身血脈心主管全身的血脈,通過輸送氣血來溫暖全身。
原穴是主管各臟腑的元氣和生命的原動力所發出的穴位,能夠強化臟腑。
所以春捂首要重視心經的原穴——神門穴。日常可用拇指指端反復點按神門穴30次,以去除煩躁、安神定志。
護腰眼
腰眼:腎好一切都會好腰眼也是春捂的重要部位。人體陽氣的根在腎,而腰為腎之府,腎陽虛時會腰部酸軟怕冷,經常尿頻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。
護小腿
小腿:聚陽氣,一年少疼痛
很多老人容易出現偏頭痛或小腹痛,甚至出現惡心嘔吐眼睛痛,這種表現屬于肝陽虛。這時要重點保護好小腿外側。
護肚臍
肚臍:養陽氣,助長壽中醫稱肚臍為神闕穴,溫暖此處可鼓舞脾胃陽氣,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、愛腹瀉的人。
保養神闕穴可采用揉中法:即,每晚睡前空腹,將雙手搓熱,雙手左下右上疊放于肚臍,順時針揉轉,每次360下。
忽略這3點,春捂=養病
捂對時間
對于大部分地區來說,一般到陽歷 4 月中旬,白晝氣溫超過 15 度且較穩定時,這時穿得稍單薄些,就不至于感冒或染病了。
捂對溫度
“捂”對溫度氣溫 15℃ 是一個臨界值,低于這個氣溫可適當“捂”一會,高于這個氣溫則可以適當減衣。當氣溫連續幾日超過20℃時,大家就不要再捂了。
如果有冷熱天氣交替交錯出現,建議大家穿、脫衣物勤快一些,以體感舒適為主,俗話說:“急脫急著,勝似服藥”就是這個意思。
“捂”要有度
“捂”要有度在春季,蓄積于體內的陽氣會隨著春暖而外發,若春捂過度,藏陽氣過多,會化成熱邪外攻。
因此,“捂”的程度應以自身感覺溫暖,又不出汗為宜。否則,出了一頭汗,風一吹,就感冒了,這點對孩子尤其要注意。
助陽氣重在養肝
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、萬物始生的特點,注意保護陽氣,著眼于一個“生”字。而生發陽氣,一靠吃,二靠動。
早起早睡養肝氣
《黃帝內經》講:春三月,夜臥早起。傳統醫學來說,睡覺是性價比最高的養生法。
孩子盡量21點前入睡,成年人盡量不要超過22點入睡。
晚睡容易導致氣血虧虛、腎虛、濕氣重,從而出現倦怠乏力、易怒、脫發、面色發黃等不適。
敲肝膽經清肝火
到了春天,隨著肝陽生發,肝氣開始推動氣血運行而滋養全身,但如果此時因肝陽生發太過或肝氣郁結而生成肝火,則容易損傷肝臟。
經常敲擊肝經、膽經可以助肝疏泄、清肝瀉火
閉目轉眼養肝血
肝臟和眼睛是相通的,肝主藏血、開竅于目,所以養肝,首先可以養目,而閉目、轉眼不但能緩解眼部不適,減輕肝血不足給身體帶來的傷害。
閉目:閉合雙眼,用食指輕壓眼瞼,微微揉搓到眼球有發熱、發脹感為宜。
飲食養陽
黃豆芽:不僅可補充營養,對于發育的孩子,成倍增加的葉酸、核黃素等正是成長必需。
綠豆芽:春天里上火生了口腔潰瘍,或是小便發黃、耳后有水流出、早起眼睛發蒙有眼屎,就要多吃綠豆芽解毒。
香椿:香椿有開胃、降火的功效,還能保肝、利肺,對多種病菌也有抑制作用。
薺菜:薺菜中含豐富的蛋白質,還可以清熱解毒、降壓明目,春天多吃點,能有效預防上火。
菠菜:菠菜能養血潤燥,因而可防治便秘,同時常吃菠菜對大腦有好處。
玫瑰茉莉茶:春季人體陽氣的生發需要依賴肝氣的疏泄作用,此茶有助于舒達肝氣、調和氣血。
薄荷茶:薄荷清新的氣味可趕走春困,醒腦提神,同時還能增食欲助消化。
在春季的時候多吃枇杷可以幫助預防感冒;
干燥的春季吃菠蘿能幫助消化,消除炎癥和水腫,能夠促進血循環;
草莓可以有效地輔助治療春季易發的嗓子疼、肺熱咳嗽、長火癤子等疾病。